國際產業動態
專家觀點/創新研發向世界籌資未嘗不好
2018-01-16

楊哲銘/台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系教授

香港交易所推出新規範,讓無營收、無獲利的研發生技公司可在主板掛牌上市,也允許同股不同權保障原始投資者。有輿論認為港交所對生技業大開方便之門,勢必衝擊生醫產業,並可能引爆國內生醫業出走潮,雖然這樣的擔憂不見得一定會實現,但即使真的發生,是否一定不好呢?

在香港上市,不見得就不能在台灣上市,但是1990年代開始,跨國企業逐漸不流行在多個證券交易所上市,因為只要是成熟的交易所,國際法人的資金流動順暢,對公司的估價及流動性不會因地有顯著差別。香港被國際金融界認為是成熟的交易所,對於計畫公開發行的公司而言,一般算是不錯的選擇。

到海外籌資,可以壯大國內產業,並不是壞事,關鍵在於不能只是資方在台灣,而勞方不在台灣。在海外籌資將生產留在台灣,跟在台灣籌資在海外生產是兩種不同的產業鏈結模式,各有優缺點。只要是有獲利的企業在台灣籌資,獲利的是投資股票的人,也就是資方;生產在台灣、海外籌資者,因為提供的是就業機會,獲利的包含勞方。最糟的當然是資方在海外上市,也把技術帶走到海外生產。

以國人認為是台灣之光的台積電而言,市值超過5兆元,但外資持股比率超過80%,基本上已經是外資企業。本來只在台灣設廠,最近在中國大陸南京興建16奈米製程12吋晶圓廠,投資額約新台幣900億元,預定今年5月開始出貨。台積電雖然由台灣出發,但現在看來恐怕將逐漸變成資方和勞方都不在台灣。

生技產業和資通訊產業最大的不同在於研發期較長。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的估計,每1萬個實驗室開發出來的可能藥物,只有1個最後得以成功上市,由實驗室到臨床試驗成功,平均要耗時15年。美國塔夫茲大學(Tufts University)的藥物開發研究中心統計新藥開發到成功上市的成本,由2006年的12億美金,到2014年已經上升到25億美金。這樣龐大的財務支出,當然需要透過公開發行募集資金才能帶動產業發展。

塔夫茲大學2015年有關藥物開發新趨勢的研究報告指出,將資通訊技術應用在生物科技,如試驗用晶片的開發及資料庫的建立,及綠色生產都是未來的重點,也是台灣的強項。但不論如何,因為藥物最後要用於人體,研發過程不僅漫長,同時是勞力及技術密集,在這個過程可以創造許多就業的機會。

參考美國生物科技創新協會(Biotechnology Innovation Organization)2016年的研究報告,美國自2001年迄今,生技就業人口增加了10%,聘用了166萬人,其中有許多是高所得的工作,在2014年生技業勞工平均年薪超過9萬美金,比私人企業勞工平均年薪高出8成4,特別是在實驗室研究及藥物試驗人力需求上面,已經連續兩年有3%的年成長。

台灣由於醫療進步,生技研發能力在國際上本來就名列前茅,如果國內業者可以在國際市場籌資來深耕本土生技研發能力,擴張基礎實驗室及人體試驗規模,是可以創造資方及勞方雙贏的。特別是同股不同權的保障,讓台灣原始投資者不用因為股權稀釋將經營權拱手讓人,最後導致將生產甚至研發都移出本土的結局。所以如果台灣生技產業真能透過港交所向世界募資,未嘗不是件好事。

 

本網站中所有資料(包括圖檔及文字檔),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(除另有註明者,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),如有引用,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。<完整資訊>
©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(IBMI) All rights reserved.
地址: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:(02)2655-8168 傳真:(02)2655-7978